泉州一中空中大講堂(五):未來衣服能發電
在停課不停學期間,為了培養同學們的學科觀念,讓同學們更好的了解大學專業的需求,更好的對自己進行規劃,我校特連線各大學學科宣講團,繼續向同學們推出泉州一中空中大講堂系列課程。
發電衣服,可曾想象?
每當我在夏日的烈日下汗流浹背,或是在冬日的寒風中瑟瑟發抖時,我就會想,人類能否有一天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讓我們生活的環境處于一種相對恒定的適宜溫度中。近年,隨著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的利用,可燃冰的開采,人類對自然能源的調動程度已經越來越高。3月28日晚18:00,復旦大學的高分子科系主任彭慧勝以“未來衣服能否發電”為主題的講座,向我們介紹了一種人類利用能源的新可能。
在講座里面,彭教授先從自己的實驗成果開始講起,介紹了各種各樣的發電原理,好讓我們理解。其中發電衣服最為有趣,它以凝膠為填充物,使得碳納米管可以具備更高的柔性,讓原本已經具有高導電能力,低損耗的碳納米管更上一層樓。
有良好的導電性,又可以承受強大張力的碳納米管無疑是最好的材料,但目前碳納米管的造價較高,制作工藝較復雜,以及柔韌性不足,還是會使這件衣服的實用性和經濟性大打折扣。因此要制造出能發電的衣服,將碳納米管和柔性增加與提高碳納米管的產量同等重要。
彭教授還向我們介紹了一種能變色和發光的纖維,這種可以根據感應能量的不同而產生π電子的不同躍遷而發光的纖維,無疑在人體體征的檢測以及其他各種探測器方面能有廣泛的應用,為人類探尋生命的奧秘提供了一條新的道路?,F在這種纖維已經具備了生產的條件了,但是作為工業化產品還需要繼續改進制造工藝來降低成本。
在彭教授的一番講解下,讓我們知道了對于應用混合纖維來制造各類產品,這項成果仍然擁有很大的光景,我們還有很大的機會去加入他們,一起去研發這神奇的“玩意”。我們不難想象在未來我們只需要一件衣服卻能變化出成千上萬的款式,只需要一件衣服就能反映個人的身體狀態。
(報道:教研室 圖文:高二四班 馮冠斌 何燕強)